2011年全球回归制造业。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大力推进先进制造,并与世界贸易规则和竞争规则挂钩,推进全球制造业新一轮洗牌。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后期的中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工厂”,制造业仍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但相关数据也显示: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4364个,营业总收入542522亿元,利润总额34542亿元,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43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6.91%,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仅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大而不强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下游,在绿色制造讲求循环经济和社会责任的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企业生存发展与升级超越之路有了更明晰的方向,却也面临更紧迫的压力!
2011年,中国制造走入了第三个发展十年,正在迈入从世界加工中心到世界创造中心的蜕变,在下一个十年发展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加速了海外业务拓展的步伐,企业所面对的市场边界也在渐渐模糊,一个全球竞争市场扑面而来。超越一词也因中国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被赋予他更多的内涵。
在制造业只有走出去才能突破发展瓶颈也让超越成为了可能。全国政协委员吴良好曾说过,“中国制造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来,最终走上去”。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超越中国制造”这一宏伟目标?
十二五:中国制造业超越的新起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的主题和战略任务,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快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规划中指出中国制造必须转型,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变,在产品附加值、服务业以及知识创造方面凸显实力。而真正代表“中国制造”未来的公司,要将挑战变成机遇,通过技术和品牌的创新,通过开阔视野和思维,通过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竞争,通过更科学有效的生产方法,将自己变成了强者。归根到底就是要练好内功,只有不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只有提升了竞争力,“中国制造”终将突出重围。
据悉,在已召开的地方两会上,新兴产业当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引发代表们的热议,成为备受瞩目的重头戏,有望迎来支持政策密集发布期。经济学家也分析,今年“两会”将重点关注农业、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产业。从全球的经济周期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处于复苏加速的中间阶段。在新兴行业当中,像高铁,还有中国的高端机械设备制造,正好契合于全球经济复苏在中间阶段的大环境。
中国制造业也将因此迎来发展中的春天,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彻底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用友高级副总裁向奇汉表示:必须围绕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发,把握国际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加速我国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的进程,促进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新兴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产品和制造流程的融合,而中国的软件企业要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对于一直深耕信息化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用友来讲,用友制造致力于持续推动中国制造企业的幸福发展。用友也希望通过用友制造业信息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升级世界级制造。
信息化:中国制造业超越的必经路
从中国制造到世界级制造的跨越,从本土市场到全球市场的延伸,实现世界级制造水平并非一蹴而就的。就像一颗种子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养料一样。实现中国制造的超越,也需要一系列适宜的条件作为基础和支撑。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宏观政策与商业环境支持、制造企业自身能力的成长以及多年的积累,已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或超越中国制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据日本最新公布的2010年GDP显示,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已超过日本坐上了世界第二经济体大国的位置,其中制造业在中国的GDP增长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超越了日本,何时超越中国制造也成为了当下关注的重点,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由于缺乏国际品牌,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只获得可怜的加工费。为了改变这一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中国政府投入巨资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和产品创新,并推出“走出去”战略,试图尝试超越中国制造地位获得国际贸易的主导权。
随着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即跨国经营时代的来临以及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向制造业倾斜,超越中国制造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而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制造业信息化也将伴随中国制造发展而踏上世界舞台。上个世纪欧洲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制造业成就了SAP,美国领先的服务业成就了Oracle。同时,这些厂商的ERP产品也促使更多的制造企业走向世界级。而在中国,以用友为代表的ERP厂商也将跟随中国制造业的成长而发展。
用友副总裁王健表示:超越中国制造已成为下一个十年发展的重点,也将是未来信息化的黄金十年,实现超越中国制造,创新很重要,信息化很关键,因为中国制造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从制造业角逐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软件的应用策略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制造业信息化的市场上需要有像用友NC,U9的国际化产品,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们的产品国际化要与制造业的步调一致,跨国经营时代的来临也为中国软件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同时,超越中国制造,也要从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来看:
80年代的中国制造主要以代工为主,由于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低廉,全世界的制造企业都在中国投资办厂,中国被冠以世界的加工中心,这是低成本的十年,也为后来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制造规模的不断增大,进入中国制造的第二个十年。90年代到2000年开始的几年是中国制造装备现代化的十年,很多企业在这十年中通过不断改进生产装备,引进国外的生产线,把自已装备起来,实现装备现代化使生产初具规模。
第三个十年,也是品牌创新和管理现代化的十年,从国家的战略的层面来看,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认认真真的探索。信息化不能够替换产业化,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没有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因此,从战略布署的层面而言,信息化被赋予更多的使命。
另外,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或超越中国制造对于用友制造业而言机遇非凡。首先,在产品深化方面,用友制造面向中、中大、大型制造企业,提供完整、成熟、适用中国制造企业的专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其服务覆盖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中的核心行业。产品围绕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深化应用等需求,推进制造业前中后台一体化的整合方案及服务。其次,用友制造业拥有16个大类行业,近百个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构建了1000多个制造行业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库,为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提供全系统化的专业服务:从管理咨询、IT规划、产品及方案、应用集成、应用实施、运行维护等。
用友制造:中国制造业超越的助力者
除了在产品上的不断超越外,在制造业领域经过多年耕耘,用友制造产品已经成功助力众多企业成长为世界级。
用友制造解决方案覆盖了中国制造业的生产、PLM、营销、供应链、能源、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人力资源、协同办工、财务、资金、决策支持,直到完整的集团管控等多个方面。面向中型制造企业的中端市场,用友制造拥有绝对的垄断竞争地位,占有率在50%以上;而在面向大型制造企业的高端市场,用友是中国本土唯一最具突出优势竞争,可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赢得客户的厂商。甚至在集团管控、SOA、云计算、能源管理等领域上,用友制造的领先应用超越国际巨头;在化工、冶金、服装、汽配等领域,用友制造鲜有对手;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国际厂商较早进入,国内厂商产品繁杂众多,竞争尤其激烈,但从赢单的概率来看,用友制造占据了绝对优势,在长长的客户名单中,不乏大佬级的中粮集团、中冶集团、国机集团,也有行业领袖亿利资源、新大洲本田、大连机床、北元化工、安踏,更有数量众多的优秀中小制造企业。目前,用友制造拥有客户近百万家,一万多家中国各制造行业领袖的客户,引领着中国制造先进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与行业友商相比,用友制造的优势明显:首先,具有本土化、大量的最佳实践优势。就应用环境和应用习惯来说,发端于欧美的国外厂商,是在欧美企业管理背景中发展成熟的,欧美跟中国的经济环境、文化模式等有很大差异,用友制造23年来在制造企业客户的最佳实践,形成了大量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库,这是用友制造超越国际和本土竞争者的最有力优势。其次,用友制造具有的全面一体化的应用方案。比如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制造企业千中后台全面应用,目前,用友制造信息化已经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制药、食品、煤炭、服装、电子、机械、汽配、项目制造、装备制造等领域树立了一批样板客户。从大型企业的集团管控、到多工厂多组织模式管理、再到中型制造企业的敏捷智慧管理,覆盖了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全面的制造行业。
“两化融合”的核心在于制造业的信息化成败,中国经济的成败取决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成功与否,国家整体幸福度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制造业的幸福度。
2011年,中国制造业迈入又一个黄金十年。无可置疑,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当前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重要地位;没有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很难落实;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新时期国家战略,科技部部长万钢曾提出: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创造大国,制造业信息化是必然之路!用友高级副总裁向奇汉也幽默地表示:用友推出“幸福企业”理念,更在之中赋予了务实内涵,我们希望支持制造企业通过信息化,构建创新、绿色、高效的幸福制造企业。打破制造企业低成本、无核心技术、缺模式创新等等魔咒,让难言幸福的中国制造企业真正走向持续发展的幸福未来!
如有其它不明白的问题,或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请联系我们!电话:0512-68230780。也可以通过在线咨询联系我们。迈拓信息(苏州用友软件销售服务中心)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营销服务中心
苏州迈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售前咨询:0512-68230781
技术服务:0512-68230780
咨询电话:18136083330
公司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杨东路277号晶汇大厦512